高频电刀粘贴式负极板的工作原理

2021-06-16

高频电刀利用电流热效应原理,将高频电流聚集起来,作用于与有效电极尖端相接触点的组织。高频电刀主要有两种的工作模式:单极和双极。双极模式作用范围仅限电极两端之间,不需要使用负极板。

单极模式中,完整电路由高频电刀内的高频发生器、患者极板、接连导线和电极组成。遵循电路的基本原理,即电流必须形成回路,并且电流走电阻最小的路径,在实际应用中,电流通过有效导线和电极穿过患者,再由患者极板导回高频电刀主机。为避免在电流离开患者返回高频电刀时对组织加热,以致灼伤患者,患者极板必须尽量降低电流密度或强度。

1 粘贴式负极板

1.1 工作原理

粘贴式负极板由透明聚酯薄膜层、导电胶、导电铝膜绝缘背衬、导线组成,利用电阻原理,通过较大的接触面积,尽可能地降低单位面积的电流密度,以提供低阻抗和低电流密度的通道,从而保证电流经过人体时不会产生灼伤的危险。如果负极板与患者的接触面积减少,或负极板被消毒液或冲洗液浸湿时,单位面积电流密度增加,则会产生灼伤的危险。

粘贴式负极板可分为单片式和双片式,两者之间区别是,双片式负极板将导电铝膜一分为二,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负极板与患者的接触效果。具体工作原理是:带有负极板接触质量检测系统的高频电刀,主机上有一条单独的检测回路,是连接负极板的两片导电铝膜。由于人体有电阻,当负极板贴在患者身上时,会导致检测回路的电阻有所变化。高频电刀通过测量该回路的电阻值,判断负极板是否与人体接触良好。

由于每个患者的身体差异,包括体液、肌肉的发达程度、皮肤的干燥程度等,会导致接触质量检测系统所测得的电阻有所不同。以美国威利电刀为例,系统允许的电阻值为5~135 Ω,以此区间判断负极板是否在安全使用范围内。一般成人负极板的面积约为120 cm2,输出功率一定时,负极板接触面积减少,单位面积下的电流密度增加,如果检测回路阻抗大于135 Ω,高频电刀报警,功率输出回路不工作,避免产生灼伤的风险。而另一种情况是,负极板回路线短路,或负极板被液体浸润,改变了导电性质,如果接触质量检测系统检测到的电阻值低于5 Ω,说明负极板状态异常,高频电刀报警,功率输出回路不工作。换言之,检测回路阻抗必须为5~135 Ω,激发电刀时才有输出。

E7507_04(1)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