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器械的风险你知道多少?

2019-09-16






  日前,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所长李伟松作题为《医疗器械的这些风险您知道吗?》的专题讲座,聚焦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问题。

  医疗器械使用不当藏风险

  李伟松指出,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、血压计、血糖仪等日常医疗器械,可以测量我们身体参数,做健康管理非常方便,但是如果使用不当,小小的仪器里也蕴藏着风险。

  例如在做血糖测试时,要求我们对手指进行适当的消毒,并且要等手指上的酒精挥发完才可以测试,否则酒精进入血液,会导致测试结果不准。而使用电子体温计或红外体温枪测体温时,如果测试的部位不对,也会导致结果不准确,红外体温枪更是容易受测试距离的影响。如果因为操作不当,得出错误测量数据而贻误了就诊时机,风险很大。

  “使用电子仪器使用时要注意规避两个风险:一是当‘小医生’,自己拿着测量结果加减药;二是不按说明书操作,容易被测量结果误导。”李伟松表示。


  美容矫治类产品也藏有风险。比如玻尿酸,李伟松表示,一是会产生丁达尔现象。在一些皮肤比较薄的地方如果注射了过量玻尿酸,在光线的照射下会显出淡淡的蓝色。二是可能导致隆起和结节。三是如果操作不当,会引起血管栓塞,甚至几分钟、几秒钟之内失明。四是会导致过敏反应,个别人对玻尿酸产生过敏反应,会红肿发炎。           


      需要注意的是,红外理疗仪、电刺激器、护眼仪在内的保健康复类产品,目前这类产品多数还是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,切勿相信夸大宣传、过度使用。同时,这类理疗仪器也是有禁忌症的,例如心脏病、高血压、恶性肿瘤患者、佩戴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、妊娠期的妇女等应谨慎使用。

  “结”“昏”“证”“书”要记牢

  针对普通民众使用医疗器械的思想误区和不规范的使用方法,李伟松总结出了“结”“昏”“证”“书”四字要点:即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医疗器械;切勿昏头昏脑自己当小医生,根据自己检测的结果加减药量;不要听信夸大的、不实的宣传;购买医疗器械需要查看两证以保证产品的正规性:一是医疗器械销售的经营许可证,二是产品注册证;此外,使用产品前应查看使用说明书,按照说明书的标准使用医疗器械。

  特别是用于支持、维持生命的器械(包括植入类医疗器械),由于本身及使用方式的特殊性,对人体潜在危害的风险来源更加不确定,有来源于产品本身的原因,也有来源于患者个体差异的原因。因此对其安全性、有效性确认必须严之又严,需要加强上市前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上市后产品的质量抽查力度。(《老年文摘》第2408期)






[声明]本文章系本站(医加)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微信:mediby6 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

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信息传播的载体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